WK綜合論壇, WK综合论坛

查看:14748 回復:20 發表於 2022-4-4 01:01:39
累計簽到:1488 天
連續簽到:10 天
跳轉到指定樓層
楼主
發表於 2016-10-5 11:47: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英國] 倫敦(英語:London [複製鏈接]

本帖最後由 spetoct 於 2016-10-5 11:51 編輯 . V7 E8 R, l2 ^1 ]* [) Y" j

! K0 u% F; \# i% Y[3]英國的首都,歐洲最大的城市[4]。位於泰晤士河流域,於公元50年由羅馬人建立,取名為倫蒂尼恩,在此後兩個世紀內為這一地區最重要的定居點之一[5]。倫敦的歷史核心區倫敦城仍舊維持其中世紀的界限,面積1.12平方英里(2.9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為8,072,為全英格蘭最小的城市。自19世紀起,「倫敦」一稱亦被用於指代圍繞這一核心區開發的周圍地帶[6]。這一城區集合構成大倫敦行政區(與倫敦覆蓋區域相同)[7][8],由倫敦市長倫敦議會管轄[9][注 1]9 g! G7 v$ T7 \
倫敦亦是一個全球城市[10][11],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12]在文藝、商業、教育、娛樂、時尚、金融、健康、媒體、專業服務、研究與發展、旅遊和交通方面都具有顯著的地位[13][14][15][16],同時還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17][18][19],根據計算方式不同,為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區[注 2][20][21]。倫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22][23][24][25],還是全球國際訪客數量最多的城市[26],根據客流量計算則擁有全球最為繁忙的城市機場系統[27]。倫敦擁有43所大學,其高等教育機構密集度在全歐洲最高[28]2012年,倫敦成為史上首座三次舉辦現代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城市[29]6 Z, e$ f' I4 S& T0 U7 n* K
倫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樣,在大倫敦地區內使用的語言就超過300種[30]。這一區域2015年的官方統計人口為8,673,713[2],為歐盟中最大城市[31],人口占全英國的12.5%[32]倫敦的城市區歐盟第二大,根據2011年普查其人口達到9,787,426,僅次於巴黎[33]其都市區歐洲最大(英語:List of metropolitan areas in Europe),人口達13,614,409[注 3][34],而大倫敦政府則稱倫敦都市區的總人口為2,100萬[35]。1831年至1925年間,倫敦為世界最大的城市[36]' t  Y, g" `9 a& p
有四項世界遺產位於倫敦,分別為:倫敦塔邱園威斯敏斯特宮西敏寺聖瑪格麗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歷史區(其中的皇家天文台本初子午線、0°經線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所經之地)[37]。其他著名景點包括白金漢宮倫敦眼皮卡迪利圓環聖保羅座堂倫敦塔橋特拉法加廣場碎片大廈。倫敦亦是諸多博物館、畫廊、圖書館、體育運動及其他文化機構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泰特現代藝術館大英圖書館以及40家西區劇院[38]倫敦地鐵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鐵路網絡[39][40]
' @- y' C8 ]8 U目錄  [隱藏] . ^  p: M% Y* ~6 l
7 L2 |0 ]# n) `  _% r# D

6 n+ Y( F; W6 r( u  h歷史[編輯]主條目:倫敦歷史
; K* u5 p5 u1 I; I) G& H# B! H參見:倫敦歷史年表; v3 U2 D$ x7 d/ E# L8 j
名稱[編輯]主條目:倫敦名稱由來" L5 j* n5 m+ |. W! q9 ?/ R* i  O

1 j' o0 n' u1 N' S+ _ 「倫敦」一名可能來源於泰晤士河
) x9 N$ ~% `% ~4 v
" E4 g$ `3 x2 S/ x4 g1 V
! _- L3 \( F* l9 j* o5 X9 \* x; H倫敦名稱的由來(英語:Etymology of London)不詳[41]。這一名稱在2世紀即已存在,在公元約121年記載為倫蒂尼恩(Londinium),證明其來源有羅馬-不列顛(英語:Romano-British culture)背景[41]蒙茅斯的傑弗里(英語:Geoffrey of Monmouth)在其作品《不列顛諸王紀(英語: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中最先試圖闡釋這一名稱,但這一解釋如今已被否定[41]。他稱該名稱來源於一位「勒德王(英語:Lud son of Heli)」(King Lud),此人據傳占領了這一城市,並將其命名為「凱爾勒德」(Kaerlud)[42]
: g+ R5 \; O4 }: l自1898年起,人們普遍認為該名稱來源於凱爾特人,意為「名為倫蒂諾斯(Londinos)者所有之地」;但這一解釋此後亦被推翻[41]理察·科特斯(英語:Richard Coates)於1998年提出該名稱來源於前凱爾特古歐洲語言名稱「(p)lowonida」,意為「河流過寬無法涉足」,指代流經倫敦的泰晤士河的一部分;由此由此這一定居點即獲得其凱爾特名稱「Lowonidonjon」[43],但距離「倫敦」仍有一定差距。其最大的問題在於拉丁名稱「Londinium」和現代威爾斯語「Llundain」之間的不同;後者照理應為「(h)lōndinion」(非「londīnion」),來源於先前的「loundiniom」。當然,亦有可能是威爾斯名稱本身來源於日後的英語名稱,因此便無法由這一形式得出其原名。
7 _( d6 }) ?' o% z/ T. t' |; r1889年之前,「倫敦」一名僅被官方用於稱呼倫敦城,但此後亦被用於稱呼倫敦郡及今日的大倫敦[6]
  F0 R$ I4 F6 V% d0 H史前[編輯]最近的兩項發現表明在泰晤士河倫敦地區非常早便有人定居。1999年,一座青銅時代橋樑的遺蹟在沃克斯霍爾橋北部河灘上被發現[44]。這一橋樑可能跨越泰晤士河,亦可能連接一座至今已不存在的河中島嶼。樹木學研究可將其木料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44]。2010年,一座大型木質結構的地基在沃克斯霍爾橋南部的泰晤士河河灘上北發現,可追溯至公元前4500年[45]。這一中石器時代結構的功能至今尚不明確。兩個建築都位於南岸的一個天然跨河點,在此埃夫拉河(英語:River Effra)注入泰晤士河[45]
# g% H! ~4 S( e羅馬倫敦[編輯] ; c9 W: W* d3 w! K  r
1300年,倫敦的範圍仍然局限於其羅馬城牆之內。
7 ^* R# W1 ^# N) C( ^' y7 u! t. w4 c) L4 X$ ?. e& x& |

$ w, |% d8 p" K雖然這一區域內仍然有布立吞人定居的痕跡,最初的主要定居點仍然是由羅馬人在公元43年入侵之後建立的[46]。這一定居點只維持到公元61年,布狄卡率領愛西尼部落將之攻陷並焚毀[47]。此後精心規劃並得到重建的倫蒂尼恩獲得了繁榮,並於100年取代科爾切斯特成為羅馬行省不列顛尼亞的首府。在2世紀這一城市發展達到頂峰,人口達近60,000人。6 H4 D: z& m0 Q" ]
盎格魯-撒克遜倫敦(及維京時期)[編輯]5世紀初羅馬統治崩潰,倫敦不再為首府,倫蒂尼恩城也幾乎被遺棄,雖然羅馬文明在今聖馬田教堂附近地區持續存在直至約450年[48]。自約500起,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定居點倫敦維克(英語:Anglo-Saxon London)(Lundenwic)在古羅馬城市西側發展起來[49]。至680年,該城已復甦至成為一個主要港口,但仍然沒有大規模生產產品的證據存在。自820年代起,由於維京人頻繁入侵,該城開始衰退。歷史上總共記載了三次維京人對倫敦的入侵;851年和886年他們兩次成功,而在994年則失敗[50]
: s$ M% \' I# }3 k9 E4 m0 e維京人在英格蘭東部和北部大片地區建立起丹麥律法統治的丹麥區(Danelaw),統治範圍由倫敦一直持續至切斯特。這一地區在政治和地理上的維京統治由丹麥國王古瑟倫(英語:Guthrum)和西撒克遜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於886年協定認可。丹麥律法統治在此後數個世紀內繼續延續。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記載,阿爾弗雷德大帝於886年「重建」倫敦。考古研究表明在此時倫敦維克被廢棄,社會生活和貿易在古羅馬城牆內重新發展起來。此後倫敦緩慢發展,而在950年之後則得到巨大的發展[51]* U, w9 `% ^: q, i7 h' p* }$ r
至11世紀,倫敦已是全英格蘭最大的城鎮。國王懺悔者愛德華羅曼式風格重建西敏寺,這亦是全歐洲最為宏偉的教堂之一。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先前的首都為溫切斯特,而此時倫敦則成為外國貿易者的主要活動地點以及戰爭期間的主要據點。在弗蘭克·斯坦頓看來,倫敦「有其資源,並在其尊嚴和政治自我覺悟方面快速發展,作為首都十分恰當[52][53]。」
" }* J( r  P3 ~中世紀[編輯] $ F6 k9 W! d2 D) |6 ]- H: r; m
畫作中描繪的西敏寺(加納萊托,1749年作)為世界遺產,亦是倫敦最古老和最為重要的建築之一。" w  J5 X$ n4 z1 n2 {% T5 J
4 k' p# Q& ^- P* y5 P

7 A+ D* D) j) o$ G! u+ L諾曼第公爵威廉黑斯廷斯戰役中獲勝,並於1066年聖誕節於新落成的西敏寺加冕為英格蘭國王[54]。威廉於城東南角建造倫敦塔,用於震懾當地居民,這也是第一座在英格蘭以石料重建的諾曼城堡[55]。1097年,威廉二世開始在西敏寺附近興建威斯敏斯特廳。這一建築成為之後威斯敏斯特宮的基礎[56][57]
" u# V0 A, M1 I英格蘭的中央政府機構此前一直伴隨宮廷在全國活動,而到了12世紀這些機構逐漸發展龐大並變得複雜,由此開始固定於一地進行運作。多數時候這一地點為威斯敏斯特,而由溫切斯特遷來的國庫則位於倫敦塔。威斯敏斯特市在行政層面成為一個真正的首都,而臨近的倫敦城則仍舊是英國最大城市及商業中心,並在其倫敦市法團體系管理之下得到繁榮。1100年,此地人口大約為18,000;至1300年人口則增長到近100,000[58]$ ?8 ^" w2 f! g5 _  h
14世紀中葉黑死病入侵,倫敦失去其近三分之一的人口[59]。1381年,倫敦成為瓦特·泰勒農民起義的中心[60]
/ b/ h3 ]+ b. D# k" m2 s' ?! W16世紀至18世紀[編輯]
0 X/ f1 J( Y. a 1593年的倫敦地圖。跨越泰晤士河的橋樑只有一座,但南岸薩瑟克的一些地區已經得到開發。
, J2 }6 C& d/ n. D$ x$ D  X( e. V5 z# ?' G( m1 t4 e

9 l6 Z8 p( y1 ~3 e' H
; {  }3 r; x1 f1 Q# I3 z9 w 1666年的倫敦大火摧毀該城的許多地區。+ B: k* Q( e% E: S. [
, E( @% M2 H- L* n( K4 s
/ Y. W  E' U! E2 l
都鐸時期宗教改革逐漸推動向新教的過渡,倫敦的許多區域也由教會所有轉向私人所有[61]。未染色和未修整的羊毛製品由倫敦出口至低地國家沿岸;這些產品在這一地區被認為不可或缺[62]。但此時英國的海上貿易基本難出歐洲西北部海域。通往義大利地中海的商路通常經過安特衛普並跨越阿爾卑斯山,而任何經由直布羅陀海峽前往或發自英格蘭的船隻一般都屬義大利或拉古薩。1565年1月尼德蘭重新對英格蘭船運開放,商業立刻得到重大的發展[63]皇家交易所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64]重商主義得到發展,諸如東印度公司這樣的壟斷貿易企業也建立起來,將貿易範圍擴展至新大陸。倫敦成為北海的首要港口,大量移民從英格蘭和海外遷入,其人口由1530年的約50,000增長至1605年的約225,000[61]. n' P" l+ P% u$ H1 \% u
16世紀時,威廉·莎士比亞和其他劇作家生活在倫敦。至1603年都鐸時期結束,倫敦仍是一座頗為緊密簡潔的城市。1605年11月5日,火藥陰謀策劃者試圖在威斯敏斯特刺殺詹姆斯一世[65]。17世紀初,倫敦開始受到鼠疫的侵襲[66],1665年至1666年的大瘟疫導致近100,000人死亡,占到倫敦人口的五分之一[67]7 f. E  \( ?& X: e2 p0 m
1666年倫敦大火由布丁巷發起,並迅速橫掃全城的木質建築[68]。重建工作耗時超過十年,由羅伯特·胡克主導[69][70][71]。1708年克里斯多佛·雷恩設計的聖保羅座堂竣工。喬治王時代,新的區域諸如梅費爾在西部建立起來,而新的泰晤士河橋樑則推動南倫敦的發展。在東部,倫敦港向下游擴張。
; m9 N  y! F1 ]  ^. X. m1762年,喬治三世購得白金漢宮,並在此後75年內對其擴建。18世紀時,倫敦飽受犯罪困擾,1750年鮑街警探(英語:Bow Street Runners)(Bow Street Runners)作為一支專業警察隊伍成立[72]。超過200項罪名可宣判死刑[73],包括偷盜[74]。多數城內出生的兒童在三歲前即死亡[75]咖啡店成為討論觀點的熱門場所,識字率逐漸增長,印刷技術的發展使新聞廣為傳播。弗利特街成為英國媒體的中心。
( x6 a2 S& N" n3 ^& t塞繆爾·詹森說:
5 j0 @/ b* j2 m! R, [: ^
任何有文化的人都不會願意離開倫敦。不,先生,當一個人厭煩倫敦,他便厭煩人生;在倫敦,一切人生所需均應有盡有。( F6 w! v/ z/ `4 j
——塞繆爾·詹森,1777年[76]& H6 {+ ~' @  n& H( H
近代至今[編輯]
; ^$ j% U' A, ~6 N0 x" v$ [5 L 由維多利亞塔俯瞰倫敦,1920年代末。; J& y" z: ]+ g) k& C

6 k; p) _3 R9 P" l+ B- t5 ^
- \. i- c! n1 h9 b 7 o  v! {( R: E  r% a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轟炸的倫敦街道3 T3 j! U" G4 s5 g* d
. G2 C8 ^* ]. [( G: M0 }- s
7 d' w' ~  H: d" H! g
1831年至1925年間,倫敦是全球最大的城市[77]。過於密集的人口導致霍亂時常發生[78],1848年的霍亂導致14,000人喪生,而1866年的霍亂則導致6,000人喪生[79]。日漸擁堵的交通最終使世界上首個本地城市鐵軌系統建立起來。都市工作委員會(英語: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負責監督首都及鄰近地區的基礎設施擴張;1889年該委員會被廢止,倫敦郡委員會(英語:London County Council)(London County Council)由首都周圍的郡組織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受到德國轟炸,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一系列轟炸導致超過30,000名倫敦人死亡,大量房屋和其他建築被摧毀。戰爭結束之後,英國尚未從戰爭中恢復過來,便於舊溫布利球場舉辦194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 t) p) i$ W1 ^+ ?/ `1951年,不列顛節(英語:Festival of Britain)於南岸舉辦。1952年的大霧霾最終引致《1956年空氣清淨法案(英語:Clean Air Act 1956)》的通過,從而終結臭名昭著的倫敦「豆羹霧」(pea soup fogs)狀況的發生。1940年代起,倫敦成為大量移民的目的地,他們大多來自其他大英國協國家,例如牙買加、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倫敦也成為全歐洲最為多元化的城市之一。
  T8 Q% U3 Q4 Q; B自1960年代中期起,倫敦成為世界青年文化的中心,例如與國王路切爾西卡納比街相關的「搖擺倫敦(英語:Swinging London)」(Swinging London)亞文化。其開創性的地位在朋克搖滾年代得到復興。1965年倫敦的行政邊界被向外擴張以納入逐漸發展的城市區域,新的大倫敦委員會(英語:Greater London Council)( Greater London Council)成立。在北愛爾蘭問題年代,倫敦多次受到愛爾蘭共和軍臨時派(英語:Provisional Irish Republican Army)的炸彈攻擊。種族不平等問題在1981年布里克斯頓騷亂(英語:1981 Brixton riot)中得到突出的體現。* K- |) I/ b9 r
大倫敦的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數十年內逐漸下跌,由1939年的近860萬下跌至1980年代的680萬。倫敦的主要港區向下游的費利克斯托蒂爾伯里(英語:Port of Tilbury)遷移,而倫敦碼頭區則作為金絲雀碼頭得到重新的開發。這一切都起源於1980年代倫敦逐漸向全球金融中心角色的轉變。1980年代泰晤士河防洪閘建成以保護倫敦免受北海潮汐的侵襲。3 H: p; X+ w0 A- M* P; c- R$ E
1980年代泰晤士河防洪閘落成,以保護倫敦免受北海大潮的侵襲。1986年大倫敦委員會被廢除,倫敦也成為全球唯一沒有中央行政機構的大都市。2000年大倫敦政府建立,倫敦重新得到全城範圍的行政管理。為慶祝21世紀的到來,千禧巨蛋倫敦眼千禧橋興建起來。2005年7月6日,倫敦獲得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權,由此也成為首座三次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城市[80]。2015年2月,大倫敦的總人口估計為860萬,達到自1939年來的最高點[81]2 O* m5 n* O4 }5 d
政府[編輯]地方政府[編輯]主條目:倫敦地方政府倫敦地方政府歷史倫敦政府首長列表
9 w) ~+ i6 y- P+ v% V$ v" Q倫敦的行政管理分為兩個級別——全市範圍的戰略性級別和地方級別。全市範圍的行政由大倫敦政府進行協調,而地方行政則由33個較小的政府執行[82]。大倫敦政府包括兩個選舉產生的機構:倫敦市長,擁有行政權力;倫敦議會(London Assembly),負責監督市長的決策並有權批准或否決每年市長的預算提案。 大倫敦政府的總部位於薩瑟克市政廳,倫敦市長為鮑里斯·詹森。市長的法定規劃方案稱《倫敦規劃(英語:London Plan)》(London Plan),最近一次修訂於2011年[83]。倫敦的地方政府為32個倫敦自治市的議會以及倫敦市法團(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84],負責大多數地方服務,例如地方規劃、學校、社會服務、地方道路和垃圾收集。諸如廢品處理(英語:Waste disposal authorities in London)這類的功能則時常聯合執行。2009年–2010年,倫敦各地方政府及大倫敦政府的總支出略多於£220億(地方政府:£147億;大倫敦政府:£74億)[85]
( v% [2 T% \, @2 N大倫敦的執法機構(除倫敦城外)為倫敦警察廳,由市長通過市長警務和犯罪問題辦公室(英語:Mayor's Office for Policing and Crime)(Mayor's Office for Policing and Crime;MOPAC)進行監督[86][87]。倫敦城擁有自己的警察力量,即倫敦市警察[88]英國交通警察(英語:British Transport Police)(British Transport Police)負責為全國鐵路倫敦地鐵提供警務[89]
- R' |9 L8 c1 n) j大倫敦的法定消防和救援服務(英語:Fire servi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由倫敦消防隊(英語:London Fire Brigade)(London Fire Brigade)提供。倫敦消防隊由倫敦消防和應急計劃局(英語:London Fire and Emergency Planning Authority)(London Fire and Emergency Planning Authority)組織,是世界上第三大消防力量[90]國民保健署救護服務倫敦救護服務國民保健署信託(英語:London Ambulance Service)(London Ambulance Service NHS Trust)提供,這是全世界最大的免費緊急救護服務[91]倫敦空中救護(英語:London Air Ambulance)(London Air Ambulance)在需要時會與倫敦救護服務協同行動。女王陛下海岸警衛隊(英語:Her Majesty's Coastguard)(Her Majesty's Coastguard)和皇家全國救生艇協會泰晤士河上運營[92][93],由倫敦港口事務管理局(英語:Port of London Authority)(Port of London Authority)管轄,覆蓋範圍由特丁頓船閘(英語:Teddington Lock)一直延續至北海[94]# ^. X  L" ~. y% }% U7 C7 l1 R  v
國家政府[編輯]倫敦為英國政府的所在地。許多政府機構都臨近威斯敏斯特宮,尤其是白廳一帶,包括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95]。英國國會時常被稱作「國會之母」(這一名稱原先被約翰·布萊特(英語:John Bright)用於稱呼英格蘭)[96],為其他國家的議會制度提供借鑑[96]。倫敦的國會議員共有73人,由各自的選區(英語:List of Parliamentary constituencies in London)選出,在英國下議院任職。截至2015年5月,45名議員來自工黨,27名議員來自保守黨,1名議員來自自由民主黨[97]
( g% R0 [/ y+ ~7 y/ F地理[編輯]主條目:倫敦地理
: |! q" u- Q& T3 w0 C範圍[編輯]
2 l. }2 Q' w. [9 I% S; ]6 F  l0 ? 內倫敦衛星圖片
+ z0 F! l& t8 w, e( @
4 L  p+ I, t( D) p# U! u& ^& b
' z* |1 _! u! S" A大倫敦為覆蓋倫敦全區的頂級行政單位[注 4]。規模較小的倫敦城為倫敦的核心,歷史悠久,曾經囊括整個倫敦,但此後市區開始擴張,倫敦市法團拒絕與郊區合併,導致「倫敦」一詞有許多不同的定義[98]。大倫敦近百分之四十的地區屬於倫敦郵區(英語:London postal district),「LONDON」一詞時常為郵政地址的一部分[99][100]
9 x9 q* H/ w* Q3 \' {$ N/ K倫敦電話區號(020)覆蓋地區廣大,面積大致與大倫敦相近,但有一些較遠的大倫敦區域在其範圍之外,而有一些大倫敦之外的區域則在其範圍之內。大倫敦的邊界在一些地區與M25高速公路相符(英語:List of Greater London boundary changes[101]% @6 [/ T* v9 a/ U: z4 y
市區的進一步擴張如今已經受到倫敦綠帶圈的限制[102],但其都會區有時可以延伸至其界限之外,由此便有大倫敦都會區這一概念。在這一區域之外則是寬廣的倫敦通勤帶[103]。大倫敦有時被劃分為內倫敦外倫敦[104]。泰晤士河將倫敦分隔為北倫敦南倫敦,而在其中心則是非正式的中倫敦。傳統上,倫敦市的名義中心被認為是位於原埃莉諾十字(英語:Eleanor Cross)的所在地,位於特拉法加廣場白廳交匯處附近的查令十字,經緯度大致為51°30′26″N 00°07′39″W / 51.50722°N 0.12750°W / 51.50722; -0.12750.[105]
! F; Y2 ~- o- c$ Y地位[編輯]在倫敦內,倫敦城威斯敏斯特市具有城市地位,同時倫敦城和大倫敦的剩餘地區都為名譽郡[106]大倫敦如今囊括過去屬於米德塞克斯肯特薩里埃塞克斯赫特福德歷史郡(英語:Historic counties of England)的一些地區[107]。倫敦作為英格蘭及後來英國首都的地位從未得到法令或其他書面形式上的正式確認[注 5]# ]4 W; Y& M* ?5 |& p
倫敦的地位是根據憲法慣例(英語: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political custom))形成的,由此使其成為不成文英國憲法之下的實際首都。英格蘭的首都原位於溫徹斯特,而在12世紀和13世紀威斯敏斯特宮逐漸發展成為宮廷的永久所在地,由此首都也遷移至倫敦,使之成為全國的政治首都[111]。近年大倫敦亦被定義為一個英格蘭的大區,在這一語境之下亦可直稱為「倫敦」[7]  a4 i9 N2 F/ d+ y4 `1 k
地形[編輯] : s( ^1 K% Z, H3 F
櫻草花山眺望倫敦
( i7 t/ Y4 ^1 [+ Z( Z+ Q/ ?+ T1 ?! e2 [+ W% U

  C( Y0 r6 d3 n' }/ L( j: }# r
7 h3 P0 q1 o: N8 G4 t) M! y 2009年雪中的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
6 s' T# ^$ c# b
& ^3 L1 u' g) |) K9 s9 e8 c# |5 ~4 Y' g+ {" D' ~' c. j
大倫敦的總面積為1,583平方公里(611平方英里),2001年的人口為7,172,036,人口密度為4,542名居民每平方公里(11,760名居民每平方英里)。倫敦都會區的總面積為8,382平方公里(3,236平方英里),人口為13,709,000,人口密度為1,510名居民每平方公里(3,900名居民每平方英里)[112]。現代的倫敦位於其最主要地理景觀——泰晤士河之上,該河流適航度高,由西南至東橫貫全城。泰晤士河河谷(英語:Thames Valley)為河漫灘平原,為國會山(英語:Parliament Hill, London)、阿丁頓山(英語:Addington Hills)和櫻草花山等一系列山丘所環繞。泰晤士河過去更為寬廣且水淺,河流濕地遍布期間,高潮期間河岸寬度比今日高出近四倍[113]! J8 t: ^2 k, r/ E- V( h+ r( n
維多利亞時代起泰晤士河河岸便開始興建河岸堤壩(英語:Thames Embankment),許多位於倫敦的支流(英語:Tributaries of the River Thames)今日已流往地下(英語:Subterranean rivers of London)。泰晤士河為潮汐河,導致倫敦易受洪水侵襲[114]。由於後冰期回彈(英語:Post-glacial rebound)效應,英國開始緩慢「傾斜」(北高南低),導致最高水位緩慢但持續上升,洪災威脅逐漸變大[115]- T: J4 v7 G& _6 F
1974年,為抵禦這一威脅,耗時近十年的泰晤士河防洪閘工程開始興建,於伍利奇橫跨泰晤士河。該防洪閘被預計能夠持續使用至2070年,但未來的擴建或重建工程現已在討論之中[116]7 y4 V6 N; d6 P8 N
氣候[編輯]與全英國南部相似,倫敦為溫和的海洋性氣候柯本氣候分類法:Cfb)。雖有多雨之名,倫敦本身的年降雨量(601 mm(24英寸))卻要小於羅馬波爾多土魯斯那不勒斯甚至雪梨[117][118][119][120][121][122]。全倫敦的極端氣溫高至2003年8月邱園的38.1 °C(100.6 °F)[123],低至1962年1月諾索爾特的−16.1 °C(3.0 °F)[124]
8 L& Z6 a0 Z0 L! @; z# R 1 n, ?  m2 r) O: u2 X5 m0 c3 i% r, \
夏季平均日間氣溫在22°C至26°C之間。高達38°C的氣溫歷史上曾有記載,但不常見9 p5 s1 q% C  t7 q- C* C

* P  l& z. o8 B! C. {5 n! j9 k7 r9 H; g% u$ P! P& A. I5 m
倫敦夏季通常溫暖,時而炎熱,七月平均最高溫度為24 °C(75.2 °F)。每年平均有31日最高氣溫高於25 °C(77.0 °F),4.2日最高氣溫高於30.0 °C(86.0 °F)。2003年歐洲熱浪期間有連續14日最高氣溫高於30 °C(86.0 °F),連續兩日氣溫達38 °C(100.4 °F),導致數百人因相關原因喪生[125]。冬季通常濕冷,氣溫變化較小。降雪時有發生,對交通會產生一定影響。春季和夏季氣候相近,較為怡人。作為大城市,倫敦受熱島效應影響顯著[126],市中心氣溫有時比郊區要高出5 °C變化(9 °F變化)。在下表中,這一效應可由倫敦希斯洛機場(倫敦以西15英里)同倫敦氣候中心(倫敦中部)的比較中看出[127]/ Q* i2 u1 E7 q
[隱藏]倫敦希斯洛機場,1981年-2010年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
17.2) \  }2 Q' e% Q! o
(63)
19.6: v  @) L0 K% C) V$ i  A4 a6 t
(67.3)
24.29 a$ j- o7 y" j6 F7 `! S* f
(75.6)
29.2
$ G3 m7 c* E, }: L' z) h (84.6)
32.88 H( @$ g  v1 O, J. g
(91)
35.61 e/ q" H7 E* N( Q  f
(96.1)
36.5
% G6 `! U* ]  Q2 q% ~ (97.7)
38.1
5 t: [7 g! _( l (100.6)
35.2
* B" \: e2 F3 |# B) J: s) } (95.4)
29.62 k- J  p) S4 I# c/ T
(85.3)
20.8/ s2 l: S2 j) I6 r# q0 s- B
(69.4)
17.2" ?( S) l4 x  @4 r
(63)
38.1& {8 d, z  H& Z
(100.6)
平均高溫 ℃(℉)
8.1
/ Q5 p2 _; |7 m' |- l0 B/ x (46.6)
8.4
1 o; ^/ e# P- \. N6 G$ x8 z( @ (47.1)
11.32 Z+ A" M* K; Q5 q  s! e
(52.3)
14.2
: U2 w4 M6 p0 I8 y2 I (57.6)
17.9: g; _0 Q/ f$ ]. Y+ n
(64.2)
21.0' A) R. {& B" B6 a- I
(69.8)
23.5
( u" t+ F9 {6 @! p (74.3)
23.2/ P: D6 v1 C& {1 {
(73.8)
19.9
& k9 L: C2 v6 G% m (67.8)
15.5
7 a+ D* k- ?$ d  i4 I; T$ q (59.9)
11.1: @7 s% z0 }0 i9 Q
(52)
8.3
$ A" q2 D, F5 a (46.9)
15.2
- `& C0 G0 X# Z5 H" _ (59.4)
平均低溫 ℃(℉)
2.3; G6 h, a3 e# ~: g1 }
(36.1)
2.1
, {2 E, |; s9 x$ r; |: P (35.8)
3.98 x5 }) g( l$ P6 c  E7 |
(39)
5.5
" `. D8 b4 a0 Q! i7 Z" v (41.9)
8.7
7 E0 I8 p5 O5 }# L (47.7)
11.7' w. F$ y9 q8 J0 K; Y
(53.1)
13.9
' k9 M  }" Z% L% k$ x (57)
13.7
5 Y5 a3 `& o) a8 B7 C! [( B (56.7)
11.43 x" i0 _/ e3 ?  U/ L- C
(52.5)
8.4
3 L# i& ^; b4 J3 B6 M' H (47.1)
4.9
- p2 o/ `/ a$ j& q$ r  f6 R* G (40.8)
2.7
: G, G4 F) L- K$ w- M (36.9)
7.5
/ c/ H, d; i0 c" }  m' I (45.5)
歷史最低溫 ℃(℉)
−13.6# `3 |8 v5 i% m4 N6 c0 g) b
(7.5)
−9.5
% `5 y( _) B% N6 f5 ~) W2 [ (14.9)
−7.23 M5 c9 C9 G+ w5 K
(19)
−3.83 L0 h% s5 T# g! n0 W$ z7 u. X
(25.2)
−0.4
; W1 \6 i* |. R$ r/ p! U% {* @9 F (31.3)
2.84 t% N) s  s- F1 m3 ^. K! Q
(37)
6.51 n1 T3 P- |, Q
(43.7)
6.72 a9 A3 i  {1 f& I( {
(44.1)
2.8
$ u# H! G! ~" ?$ H (37)
−4.6
7 U) r. [" V& N3 x7 e7 k (23.7)
−6.34 }. \" w* |& v
(20.7)
−12.0
0 E& |1 Z6 v  s! o; T( [6 F& m (10.4)
−13.6
3 s& N8 `: [5 C' ? (7.5)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55.2( V* O2 w- S: V  u9 J1 `
(2.173)
40.9
0 b& L4 [7 D* L2 T! j& _' o$ W. T! ] (1.61)
41.6" x! i/ O$ h- ]" B
(1.638)
43.73 f6 n! d' ^5 t+ J) y
(1.72)
49.4, Q- f# u8 h- A2 b! M
(1.945)
45.1
5 u# t# x4 R+ Y# F( O/ Z+ j2 d5 ? (1.776)
44.5
" p* R. N2 R, W! u- @" C, F (1.752)
49.5
/ o' d1 \, w. w/ i (1.949)
49.1
! v  e# ~6 S0 f# C* v' L! U; P2 } (1.933)
68.56 u5 J% d5 ^# Q, e3 l
(2.697)
59.03 D8 _3 {! w* `* B: |/ g9 u& l
(2.323)
55.2
  U, l0 I% `5 D+ d% z2 J3 x! n (2.173)
601.7
. M) d0 l; x0 w/ u4 P& f (23.689)
每月平均日照時數
61.5
77.9
114.6
168.7
198.5
204.3
212.0
204.7
149.3
116.5
72.6
52.0
1,632.6
來源 #1:[128]
來源 #2:[129]
[隱藏]倫敦氣候中心(UHI)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
8.58 J9 Y9 z- T6 m6 d2 \9 E
(47.3)
8.9! }* x" z, X( L1 M. P# m" E0 j
(48)
11.7( ~* n. G) T; t6 r( `/ j9 J  g
(53.1)
15.7
% R) ]) s9 m5 [9 A, O8 ? (60.3)
18.6
9 f  J% V. `% n5 ? (65.5)
22.4! B; |2 E& Q; Y. I
(72.3)
23.6. N) Q$ k9 Y4 n  E
(74.5)
23.2$ [! L0 K6 V) O2 K2 C
(73.8)
20.8  `. f3 O+ N) |, e- N/ F5 u
(69.4)
16.13 i: }0 j5 y+ O5 O' B
(61)
11.9
' U, c7 T/ Q% k+ o (53.4)
8.6: J+ q0 B1 @) `# Q0 D
(47.5)
15.83 B/ o# B& H% v" Z
(60.4)
每日平均氣溫 ℃(℉)
6.8
) w$ L# p7 F7 y9 a (44.2)
6.87 ]8 \* n2 l& b( I
(44.2)
8.8+ s: e' Z; E+ i* {4 N+ w+ }  o" \2 z3 e
(47.8)
12.0
  z. x1 W  e/ d2 H# I4 c7 o+ ~ (53.6)
14.8
9 }. K& W, B6 N; W: k (58.6)
18.37 \9 ?$ t7 K8 [4 m6 _$ B
(64.9)
19.6
% j+ s5 @" E& B1 M0 {: y+ s (67.3)
19.4' U" q6 y- A# M) |1 d) Z2 I
(66.9)
17.30 x$ G/ E* M: ^: V
(63.1)
13.5! @, B2 [/ ]! f/ O
(56.3)
10.0
$ S0 I4 D% z# ^8 P# H (50)
7.0
$ c2 N. \# y" S4 U, j7 W" g  ~ (44.6)
12.8- b) ]3 V' c- Y! j' ]- E" F* R5 p
(55)
平均低溫 ℃(℉)
5.0
5 Q6 f, n" B/ |; x( V (41)
4.7% w% o3 W! x. ?7 L* U4 W
(40.5)
5.8. p! D" a1 c9 `, ~& A2 B8 a
(42.4)
8.28 P5 o+ Q6 F/ {
(46.8)
10.9* E- p9 d; H3 e; h% a
(51.6)
14.14 ?& ~/ p; q# ~) M" g' P
(57.4)
15.5
2 N% t& u1 O! }; t+ R (59.9)
15.5
9 C) ^# y8 q2 Q) s! l, V# F8 v (59.9)
13.72 K- z: y' p2 N+ s# Z+ P9 O
(56.7)
10.9* E2 r9 ~& S+ W/ a- _. O
(51.6)
8.0$ @8 g: Y  u5 M- K3 [- |% q7 f4 K
(46.4)
5.4& q, \. K% R1 O
(41.7)
9.8
% a- C2 q( Y' x* X+ Y7 i# f2 x (49.6)
來源 #1:[130]
來源 #2:[131]
區域[編輯]主條目:倫敦區域列表, U* j# N- ]# J
倫敦廣大的市區時常需以一系列區域名稱來指代,例如布盧姆茨伯里梅費爾溫布利白教堂。這些稱謂亦為非官方稱呼,僅反映為城區所併入的村落名稱,或是已不再使用的教區或前自治市(英語:Metropolitan boroughs of the County of London)的名稱。( U6 V. @- `5 a) ]: }" {3 Y5 B
有一些名稱在傳統上一直使用,以指代一個有其特徵的區域,但並無官方界限。自1965年起,大倫敦被劃分為32個倫敦自治市以及倫敦城[132][133]。倫敦城是其主要金融區[134],而位於東部倫敦碼頭區金絲雀碼頭則在近年發展為一個新的金融和商業中心。3 R- ^" s% j$ a
西區是倫敦的主要娛樂和購物區,招納大量遊客[135]西倫敦(英語:List of sub regions used in the London Plan)則包括地價高昂的居民區,地產價格可高達數百萬至上千萬英鎊[136]肯辛頓-切爾西區的平均地價超過£2百萬,與倫敦市中心大部分地區相近[137][138]) K; A8 ?, q/ o- S0 F: M9 E
倫敦東區靠近原倫敦港,移民比重高,亦是全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之一[139]。其所在的東倫敦(英語:List of sub regions used in the London Plan)地區見證倫敦早期的工業發展,而今這一區域的棕土地帶正在被重新開發為泰晤士河口工程項目,包括倫敦河畔(英語:London Riverside)及下利河河谷(英語:Lower Lea Valley),後者則被開發為為2012年奧運會及殘奧會(英語:London 2012 Olympic bid)興建的奧林匹克公園[139]2 j3 W0 k. B% s0 J
建築[編輯]主條目:倫敦建築倫敦最高建築和結構列表
/ o0 n. S* h9 {
3 _; t% z, Y# Q7 ], A/ N 倫敦塔與800年後在泰晤士河上興建的倫敦塔橋6 f2 E: F4 P6 m: \; G" Q* C& x
$ o5 A0 a1 f5 N' V% x+ d1 g

* v( u( m; r. ]+ q3 O5 }  p倫敦的建築風格過於多樣化,因此無法被歸類為任何單一的建築風格,這與建築的年代有一定的關係。許多宮殿居所及公用建築取材於波特蘭石(英語:Portland stone),例如國家美術館。城內的一些地區,尤其是市中心偏西地區則多為灰泥或白色粉刷建築。1666年大火前存留下來的倫敦建築極少;這些建築多為羅馬遺蹟、倫敦塔以及一些散落的都鐸(英語:Tudor architecture)建築。再往城外一些則是都鐸時期的漢普頓宮,於約1515年由樞機托馬斯·沃爾西興建,是英格蘭現存最古老的都鐸建築[140]雷恩於17世紀晚期設計的教堂,18世紀及19世紀的金融機構諸如皇家交易所英格蘭銀行,20世紀初的老貝利以及1960年代的巴比肯屋村共同構成倫敦多元的建築遺產。6 q4 ^  E, X  P( h! z, r1 }2 b. a& O

8 K# P2 |' `, O% A% |% c聖瑪莉艾克斯30號大樓(亦稱「小黃瓜」)與聖安德魯井下教堂(英語:St Andrew Undershaft))
  x7 w7 x. R% U, F( n4 s* ~3 Y- ]4 x! E* i9 {1 f# x
$ w9 |6 S7 {: J3 g
1939年建造的巴特西發電站位於西南河岸,為當地地標,一度被廢棄但現已得到修繕。一些鐵路終點站則是維多利亞建築(英語:Victorian architecture)的典型範例,最著名的有聖潘克拉斯帕丁頓[141]。倫敦的密度根據不同地區亦有所不同,中部的就業密度高,內倫敦的住宅密度高,而外倫敦總體密度較低。
. r- w8 s% A4 x6 N/ y9 Q& D倫敦大火紀念碑位於倫敦城,紀念發源於其附近的倫敦大火,同時還為周圍的區域提供一個眺望點。分別位於公園徑北端和南端的大理石拱門威靈頓拱門,以及位於肯辛頓阿爾伯特紀念亭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均有王室背景。著名的納爾遜紀念柱位於特拉法加廣場,為市中心的焦點之一。舊建築多為磚制,最常見的是黃色的倫敦普通磚(英語:London stock brick)或橙紅色的同類磚塊,時常伴有雕刻以及白色灰泥裝飾線條[142]
: h5 I+ N9 l( _' s在較為密集的地帶,大多數建築都為中高層建築。倫敦的摩天大樓多位於其金融區倫敦城金絲雀碼頭,例如聖瑪莉艾克斯30號大樓42塔布羅德蓋特塔加拿大廣場一號大樓。在可能阻礙聖保羅座堂等歷史建築視野的區域,高層建築被禁止開發。即便如此,倫敦市中心仍然有一些摩天大樓(見倫敦最高建築列表),例如歐盟最高建築(英語:List of tallest buildings in the European Union),72層高的碎片大廈5 h' }: d1 }: E! B/ _% B" f' Q5 u
其他重要的現代建築包括位於薩瑟克市政廳(其球型結構十分獨特)[143]以及位於蘇默斯鎮(英語:Somers Town, London)/國王十字大英圖書館。位於泰晤士河岸金絲雀碼頭東側的建築原名千禧巨蛋,現今為一大型娛樂場所,稱O2體育館(英語:The O2 (London))。
3 u8 Z+ g% w4 _; b. h' n/ n2 K& R

5 L# a5 u& M2 w" A 2013年7月由森林山遠眺碎片大廈倫敦城天際線
- a$ _$ \: s7 J! V/ `- E4 L
5 B  w3 w* I$ H2 H9 X% Z) y6 Q1 H7 o" Z
自然歷史[編輯]倫敦自然歷史學會稱倫敦是世界上「最綠城市」之一,其綠地和露天水面面積占到40%,2000種顯花植物生長於期間,泰晤士河潮區(英語:Tideway)則哺育了120種魚類[144]。超過60種鳥類在倫敦市中心築巢,此外學會成員還記錄了47種蝴蝶。倫敦有38個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兩個國家自然保護區(National Nature Reserves)和76個本地自然保護區(英語:Local nature reserve)(Local Nature Reserves)[145]# a3 t/ u- i- g+ a
兩棲動物在倫敦時常可見,例如居於泰特現代藝術館旁的普通歐螈(英語:smooth newt)、普通、普通蟾蜍掌歐螈(英語:palmate newt)及冠歐螈(英語:great crested newt);而原生的爬行動物諸如蛇蜥(英語:Anguis fragilis)、普通蜥蜴水游蛇極北蝰只有在外倫敦才能見到[146]
' K4 f7 _. t0 A, |, @
% T6 y( {+ m0 T. H; o3 X2 I南倫敦薩瑟克埃爾斯街的狐狸+ J- D5 i% B( q( ~, m

! g4 K/ ~* g1 m3 k1 L" O* I  Y0 Y+ S9 d1 I% \* l% _
倫敦亦有10,000隻狐狸,即每平方英里(2.6平方千米)便有16隻狐狸。城中的狐狸要比鄉村的狐狸更加大膽,同行人並行於人行道上,並在人們的後院哺育幼崽。有狐狸還曾經潛入國會大廈,安寢於一個櫥櫃之上。還有一隻狐狸曾闖入白金漢宮,據稱殺死幾隻女王飼養的珍貴火烈鳥。多數時候狐狸和市民相處較為融洽。2001年哺乳動物學會(英語:Mammal Society)(Mammal Society)的一項調查表明80%的倫敦人喜歡與狐狸們生活在一起[147]
; g9 m2 `- j& S/ F6 A8 \$ a在大倫敦地區還能見到的其他哺乳動物包括刺蝟、大家鼠、小鼠、兔、鼩鼱、田鼠和松鼠[148]。在外倫敦的野地如艾坪森林則能見到野兔、獾、黑田鼠、堤岸田鼠和水田鼠、小林姬鼠、黃喉姬鼠、鼴鼠、鼩鼱、鼬、狐狸、松鼠和刺蝟。在距離倫敦塔橋近1英里的沃平發現了一隻死水獺,可能意味著在從城中消失近百年之後水獺已開始回歸倫敦[149]。英格蘭的十八種蝙蝠有十種能在艾坪森林找到[150]; J% j3 h! ?7 z6 J" F7 o
此外倫敦還能見到一些奇景,例如泰晤士河上的一隻鯨魚[151],而BBC二台的節目《自然世界:倫敦非自然史》則展示能夠搭乘倫敦地鐵的鴿子、從比林斯蓋特海鮮市場(英語:Billingsgate Fish Market)的漁人處偷取魚類的海豹以及一隻給了香腸便會「坐下」的狐狸[152]$ y. c! o( }% }; _2 |& X) w& J
大群的紅鹿黇鹿里奇蒙公園灌木公園中自由遊走。每年11月和2月對鹿的捕殺將保證鹿群能夠保持其數目[153]。艾坪森林亦以其黇鹿聞名,在森林北部時常能見到鹿群。數目稀少的黑化黇鹿則在塞登博伊斯(英語:Theydon Bois)附近的野鹿保護區生活。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鹿公園中逃脫的麂亦可在此森林中被找到。倫敦市民對於鳥類和狐狸的出沒習以為常,但市區中的野鹿則成為近來常見的景觀,成群的黇鹿和白尾鹿曾在晚間進入居民區以充分利用倫敦的綠地[154]。麂亦有出沒,但由於其本性較為害羞,因此不常見到[155]- Y, _0 \  o0 y( i# C' }0 N0 u% j
人口[編輯]主條目:倫敦人口. k+ `5 u0 z7 `
)。
20.9%的倫敦人為亞裔(英語:British Asian)或混血亞裔的後代。19.7%為純亞裔,而混血亞裔則占1.2%。印度裔(英語:British Indian)占總人口的6.6%,巴基斯坦裔(英語:British Pakistanis)和孟加拉裔(英語:British Bangladeshi)則各占2.7%。華裔占1.5%,阿拉伯裔(英語:British Arabs)則占1.3%。其餘的4.9%被歸類為「其他亞裔」。
) r& D' P% d% r倫敦15.6%的人口為黑人和混血黑人後代。13.3%為純黑人血統,2.3%則有混血黑人血統。非裔黑人占倫敦人口的7.0%,而加勒比黑人(英語:British African-Caribbean people)則占4.2%,2.1%則為「其他黑人」。5.0%的人為混血族裔(英語:Mixed (United Kingdom ethnicity category))。
; C" q. W( ~4 U* J" F- T+ V6 y在倫敦的公立學校中,黑人和亞裔的兒童數量同白人兒童的數量比大致是六比四[165]。在2011年人口普查中,倫敦0至15歲人口為1,624,768,其中46.4%為白人,19.8為亞裔,19%為黑人,10.8%為混血,4%則為其他族群[166]。2005年1月,一項對倫敦種族和宗教信仰多樣性的調查表明在倫敦使用的語言超過300種,人口超過10,000的非本地族群達到50個[167]。英國國家統計署的數據表明,在2010年倫敦出生於國外的人口為2,650,000(33%),相較1997年的1,630,000有顯著提升。/ T3 A( s0 Y+ ~6 @$ B
2011年人口普查表明大倫敦36.7%的人口生於英國之外[168]。右表列出2011年普查時倫敦居民最常見的出生國[156]。一部分出生於德國的人口可能為在該國服役的英國軍隊人員的子女[169]。英國國家統計署估計,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間出生於國外而居住於倫敦的最大五個族群分別生於印度、波蘭、愛爾蘭、孟加拉國和奈及利亞[170]  Q& C' `: t% u1 F: B7 y5 S
宗教信仰[編輯]主條目:倫敦宗教, S& n( j, i' S
[size=88%]
倫敦宗教信仰狀況(2011年普查)[171]
宗教信仰* }5 E9 K1 G, Y) P% ]: T# @4 U
百分比(%)
1 W2 X9 b: v+ ^3 x% m2 H! S
基督教+ _# F# m* I$ ^
48.4%
5 e  G9 t3 o% v" ^2 X' r  Y  B0 _5 I
20.7%
/ E& B  a( ~8 m3 Y/ j) P
12.4%
未聲明
/ M; |" y6 e2 K5 B  ?$ C
8.5%

& A! W/ L0 V) i" a% `, h& t- R- \
5.0%

# M9 o0 W: V0 m$ b. j% }0 ]
1.8%

8 |1 O) J+ H' g1 Z
1.5%

; x0 S1 ]0 n" E9 }9 O9 S
1.0%
其他

5 Z) s8 Z! O$ o
0.6%
, z5 R1 F0 ^# L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倫敦最大的宗教群體信仰基督教(48.4%),此後則為無宗教(20.7%)、伊斯蘭教(12.4%)、不明(8.5%)、印度教(5.0%)、猶太教(1.8%)、錫克教(1.5%)、佛教(1.0%)以及其他(0.6%)。
" b! \; B3 X- \, j/ |倫敦傳統上是一個基督教城市,教堂為數眾多,尤其是在倫敦城內。位於倫敦城的聖保羅座堂和泰晤士河南側的薩瑟克座堂聖公宗的行政中心[172],而英國國教會普世聖公宗首席主教坎特伯里大主教的主要居所則是位於蘭貝斯區蘭柏宮[173]
$ q- k1 ~# N; y5 x重要的全國性和皇家典禮在聖保羅座堂和西敏寺兩處舉行[174]。西敏寺與鄰近的威斯敏斯特主教座堂不應被混淆;後者是全英格蘭和威爾斯最大的羅馬天主教主教座堂[175]。雖然聖公宗教堂眾多,但參與其宗教活動的卻非常少。根據英國國教會統計,教堂活動參與率長期持續保持緩慢下跌的趨勢[176]
5 T/ Y4 F4 U! ]! t' ?: Y 1 j+ K5 K$ N7 ~8 P/ D+ b# r
聖保羅座堂6 Y! {, r% a; a/ @+ `# z6 u1 \/ w

4 I6 N& V; {; M) c" f  B, a9 x2 a6 N8 T
倫敦亦有顯著的穆斯林印度教信徒(英語:Hindu)、錫克教信徒猶太族群。著名的清真寺包括陶爾哈姆萊茨區東倫敦清真寺攝政公園邊的倫敦中央清真寺[177]阿赫邁底亞穆斯林群體勝利清真寺(英語:Baitul Futuh)。伴隨著石油業的繁榮,大量富裕的印度教徒和中東的穆斯林開始遷入西倫敦的梅費爾騎士橋等地[178][179][180]。即使在東部的陶爾哈姆萊茨區和紐漢區都有為數眾多的穆斯林居住[181]。 印度教人群多居住於西北的哈洛區布倫特區,其中後者是歐洲最大的印度教寺廟尼斯登神廟(英語:BAPS Shri Swaminarayan Mandir London)的所在地[182]。在倫敦還有其他42個印度教寺廟。在東倫敦和西倫敦都有錫克教信徒居住,紹索爾是印度之外最大的錫克教人群所居地之一及最大的錫克教寺廟所在地[183]
2 W; i3 @7 ~; H0 g0 s) d# C大多數英國猶太人(英語:British Jews)都居住於倫敦,主要位於北倫敦的斯坦福山斯坦莫爾戈爾德斯格林芬奇利漢普斯特得亨頓埃奇威爾。倫敦城的貝維斯馬克斯猶太會堂屬於倫敦歷史悠久的塞法迪猶太人群體,也是全歐洲唯一持續運作超過300年的猶太會堂。斯坦莫爾和教士公園猶太會堂(英語:Stanmore and Canons Park Synagogue)的會員數量在全歐洲的正統猶太會堂中名列第一,於1998年從同在倫敦的伊爾福德會堂手中奪過這一頭銜[184]。2006年,為應對倫敦政府日益放權的狀況,猶太族群建立倫敦猶太論壇(英語:London Jewish Forum[185]5 u# A& G# R" ]) l
口音[編輯]傳統上被認為是倫敦口音的有數種。最為著名的被稱為考克尼,在倫敦和東南英格蘭都可聽見[186]。21世紀的「倫敦口音」非常多樣;在30歲以下人群中考克尼和其他「外族」口音的融合愈發普遍,形成的口音被稱作多文化倫敦英語(英語:Multicultural London English)(Multicultural London English;MLE)[187]。另一種廣為聽聞和使用的口音為不同形式的公認發音,在媒體和其他傳統職業中能夠時常聽到,但這一口音並不僅限於倫敦和東南英格蘭,在整個英國的一些特定社會群體中都能夠聽到。/ F0 L  T& t* v1 i( p4 g+ O0 q2 b
經濟[編輯]主條目:倫敦經濟倫敦媒體8 e/ H% n9 j7 Q' e7 ?7 M

5 n& p& |; Y- M倫敦城是全球最大金融中心之一[17][19]
: s9 ?# a! @( L2 O; x/ R1 I0 p4 S5 D$ B/ E; S. @6 E; n3 j

2 T# v+ g6 h- W5 E0 y倫敦貢獻了英國大約20%的GDP[188](2005年合$4460億);而倫敦都會區([[世界城市國內生產總值列表|歐洲最大)則貢獻了英國大約30%的GDP(2005年約合$6690億)[189]。倫敦是全球最為顯赫的金融中心之一,與紐約並列為國際金融最為重要之地[190][191]: L6 X5 j0 ]) w& ~* L
倫敦最大的產業為金融業,其金融出口對於英國的國際收支有很多影響。在2007年年中之前,有325,000人從業於金融服務業。倫敦有超過480家海外銀行,為世界上最多。大倫敦超過85%(320萬)的受僱傭人口在服務業中工作。由於其國際地位,2000年代末的金融危機對倫敦經濟影響頗大,但至2010年其已恢復,新的監管措施開始實施,倫敦也收復了其經濟上的失地,重新與紐約並駕齊驅[192]。倫敦城亦是英格蘭銀行倫敦證券交易所勞合社的所在地。
3 ]  t. r% i' I" H7 l# [超過一半的英國百強公司(富時100指數)和超過100家歐洲五百強企業均在倫敦市中心設有總部。超過70%的富時100指數公司位於倫敦都會區內,75%的財富美國500強則在倫敦設有分部[193]
: e9 u9 Y& ^' I, @: z( x+ p% D " A, _2 I$ _" ~% b. M5 p
金絲雀碼頭是歐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亦是一些英國最高的建築(英語:List of tallest buildings in the United Kingdom)的所在地。7 X' e0 M0 |) j
" H8 @5 n# I+ j( O/ A7 L2 e8 \) a
/ U5 Q& {6 s% v# w
媒體企業多集中於倫敦,媒體發行行業則是倫敦第二具競爭力的產業[194]英國廣播公司提供大量就業,而其他廣播公司亦在倫敦設有總部。許多全國性報紙在倫敦進行編輯。倫敦還是重要的零售業中心,2010年其非食品零售量在全球居首,總支出近£642億[195]倫敦港為全英國第二大港,年吞吐量達4500萬[196]) X# }0 G9 O5 M8 v
倫敦有五個主要商業區:倫敦城、威斯敏斯特、金絲雀碼頭、卡姆登-伊斯靈頓和蘭貝斯-薩瑟克。其重要性可由辦公面積反映出來:2001年大倫敦的總辦公面積為2700萬平方米,而倫敦城的辦公面積即達到800萬平方米。倫敦一些地區的地價亦為世界最高[197][198]4 n% b% F3 K+ [' H
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將總部設在倫敦,尤其是在東倫敦科技城(英語:East London Tech City)(East London Tech City),又稱迷你矽谷(Silicon Roundabout)。2014年4月,倫敦成為全球第一批獲得GeoTLD(英語:)的城市之一[199]4 E6 P7 L+ o) [; `
2014年2月,在《fDi雜誌(英語:FDi magazine)》2014/15年的排行榜中[200],倫敦被列為歐洲未來城市[201]
+ ~6 B: z+ ?1 l% e1 A5 M, _. J!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署和歐洲統計署的數據,倫敦的地價為全歐洲最高[202]。倫敦市中心每平方米的均價為€24,252(2014年4月),高於任何其他G8國家的首都:柏林為€3,306,羅馬€6,188,巴黎€11,229[203]0 C' D6 r' C, M0 R% Z
國家電氣網(英語:National Grid plc)、SGN(英語:SGN (company)[204]英國能源網絡(英語:UK Power Networks[205]三家公司負責運營煤氣和電力分配網絡,管理電塔、電線和壓力系統,將能源輸送給全市的消費者。, ~, U5 Y( P/ h% ]% ]6 S5 c% _& D
旅遊[編輯]主條目:倫敦旅遊
! ^0 {" m5 I% V' `+ I* K4 h1 e
7 A  h! ~% b* T0 Z/ L2 H5 I2 n* J自然史博物館3 v! n' K- w0 D! I

% G) Y" j" Q; D
. A% O4 [$ F7 h/ @: u' r倫敦是一個頗受歡迎的旅遊中心,旅遊業是倫敦的首要產業之一,在2003年提供了近350,000個全職就業崗位[206],旅客每年開銷接近£150億[207]。每年倫敦吸納超過1400萬的國際旅客,使之成為歐洲受訪量最高的城市[208]。每年在倫敦過夜的旅客達到2700萬[209]。2010年,倫敦訪客量最高的十個景點分別是:[210]6 s$ J% s3 I6 Q/ T
交通[編輯]主條目:倫敦交通倫敦基礎設施
" `# L! l, y( L$ } & T4 d$ l! {6 Y7 z+ N- k) E
倫敦黑色計程車,又名哈克尼車(英語:Hackney carriage)。
9 q) i( ]6 }& j# ?1 U
% W4 b6 w$ |3 F/ n
9 s' R5 M- o# i( c; t& ~* ~交通是倫敦市長負責的四項主要政策範圍之一[211],但其財政管理權限不包括進入倫敦的長途鐵路網絡。2007年市長開始負責管理一些本地線路,這些線路現今共同組成倫敦地上鐵網絡;此外市長還負責管理倫敦地鐵、電車及公交車。倫敦的公共運輸系統由倫敦交通局管理,為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交通網絡之一。
* K  o0 k( l  J- l1933年,倫敦乘客運輸委員會(英語:London Passenger Transport Board)(London Passenger Transport Board)/倫敦運輸(英語:London Transport (brand))(London Transport)成立,倫敦地鐵、電車及公交車線路被整合為統一的交通系統。倫敦交通局現今已為負責管理大倫敦交通系統的法定機構,由其董事會掌控,其專員由倫敦市長任命[212]5 u* ^; r4 j4 `; q# \0 c5 ~
空運[編輯]主條目:倫敦的機場
# Q/ k8 ?" H& I( P9 U " o3 E8 R+ B  w& _
倫敦希斯洛機場是全英國乃至全歐洲最為繁忙的機場,亦是全世界國際客流量第二高的機場(圖為5號航站樓(英語:London Heathrow Terminal 5))
5 z: |5 x4 ~* h2 L7 G7 l
3 j% r$ k5 q) z  K. G8 g
$ p, s9 _1 A3 x; b  j; v倫敦是重要的國際空中交通樞紐,亦擁有全世界範圍最大的城市領空[來源請求]。八座機場在其名稱中使用「倫敦」一詞,但大多數交通量都經由其中六座。位於西倫敦希靈登區倫敦希斯洛機場是全球國際交通量最高的機場,亦是英國國家航空公司英國航空的重要樞紐機場[213]。2008年3月其第五個航站樓正式投入使用[214]。原先有計劃建造第三條跑道及第六座航站樓,但2010年5月12日這一計劃為聯合政府(英語:First Cameron ministry)所取消[215]; y& U  u: d; o  q4 L1 }5 S" \, c
一些廉價短程航班亦在倫敦南部西薩塞克斯郡蓋特威克機場起降[216]2 a- |& A, \/ y8 N0 C
位於倫敦東北方埃塞克斯郡斯坦斯特德機場是地方性的樞紐,倫敦北方貝德福德郡盧頓機場則多數負責廉價短程航班[217][218]。位於東倫敦紐漢區倫敦城市機場是倫敦最小及最靠近市中心的機場,主要服務商務旅客,負責短程航班及一定數量的商務專機[219]。位於倫敦以東埃塞克斯郡的倫敦紹森德機場則是一個較小的區域性機場,主要負責廉價短程航班。
6 @$ s0 f! D% K2 h2015年夏天機場委員會(英語:Airports Commission)(Airports Commission)將就未來機場的擴建問題出台報告。
/ L) T% y2 I& H+ b* r2 c鐵路[編輯]地鐵和碼頭區輕軌[編輯] ) e" y, n1 ~% w! F. [$ Y
倫敦地鐵是世界上最老及第二長的捷運系統$ p! l; y1 W# b2 E, O( e) H  v
  a6 V' U% c$ }- U- ~- O
- `8 B! f& V# `' G
倫敦地鐵是全球最古老[220]及第二長的[40]地鐵系統。這一網絡中共有270個站點[221],由數家私人企業組織而成,其中包括世界上首條地下電氣鐵路線倫敦城與南倫敦鐵路(英語:City and South London Railway)(City and South London Railway)[222]。地鐵最初於1863年開始運作。
5 F0 E7 ?, R9 @每日有超過三百萬人次搭乘倫敦地鐵,每年則超過十億人次[223]。目前一項投資工程正視圖改善擁擠狀況並提升可靠度,其中在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前的投入已達£65億(€77億)[224]。地方性的碼頭區輕軌(Docklands Light Railway)於1987年投入運營,使用較小較輕的電車式車輛,為倫敦碼頭區格林尼治提供服務。
$ ~- k3 F' ]( F/ U3 B! ]& t- e' \市郊[編輯]   ~0 u3 i3 @3 L3 f) c
國王十字火車站西大廳
" p% Y  v4 z; |/ h& a3 [) n; b4 h( c+ V) L" a+ |" X+ R
' G; A3 _2 |; \5 ~( o" k7 c
倫敦交通卡區為一大規模的陸上近郊鐵路網,其中共有366個車站。南倫敦的地鐵線路較少,由此其陸上鐵路相對較為密集。大多數線路在倫敦中部抵達其18個終點站(英語:London station group);除泰晤士線(英語:Thameslink)(Thameslink)連結北部的貝德福德和南部的布賴頓並途徑盧頓蓋特威克兩個機場[225]。倫敦的一些車站為全英國最為繁忙,例如滑鐵盧車站,每年使用其換乘交通系統(包括滑鐵盧東站)的人數超過1.84億[226][227]克拉珀姆交匯站是全歐洲火車經過數量最多的車站。2 q( `- i0 n8 w" |3 ]
由於倫敦的鐵路需求持續增長,橫貫鐵路將於2018年開始運營。這一新線路將由東至西橫貫倫敦直至家鄉諸郡,並將由一條支線轉往希思羅機場[228]。它是全歐洲最大的基建工程,耗資預計達£150億[229][230]7 G. M1 S0 S) p1 O# ?
城際和國際[編輯]
+ E! T: e; N) W) g聖潘克拉斯火車站歐洲之星1號高速兩條高速鐵路以及市郊的泰晤士線(英語:Thameslink)和東中部列車的主要終點站。% s' p0 L' Q5 Q& r# x

- Q) @; e) @  V$ _1 G1 H
! @9 a  Q# G& a) h  n倫敦是英國全國鐵路(National Rail)系統的中心,有70%的鐵路始發或終抵於倫敦[231]。與市郊鐵路相似,區域和城際鐵路由市中心終點站出發,將倫敦同英國其他區域連接起來,通向劍橋布里斯托加的夫埃克塞特伯明罕霍利希德謝菲爾德南安普敦利茲曼徹斯特泰恩河畔紐卡斯爾愛丁堡格拉斯哥等。
9 C2 z- G( U8 _6 v$ {/ e一些通往歐洲大陸的國際鐵路線路在20世紀時為船聯運列車(英語:Boat train),例如通往阿姆斯特丹魯伊特上將號(英語:Admiraal de Ruijter (train))(Admiraal de Ruijter)和通往巴黎布魯塞爾夜渡號(英語:Night Ferry)(Night Ferry)。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的啟用將倫敦同歐洲大陸鐵路網絡直接聯繫起來,由此歐洲之星(Eurostar)開始運作。自2007年起,1號高速鐵路(High Speed 1)與英法海底隧道將聖潘克拉斯火車站里爾、巴黎、布魯塞爾和其他歐洲旅遊目的地連接起來[232]。第一條高速國內鐵路於2009年6月開始運營,連接肯特郡與倫敦[233]。計劃中的第二條高速鐵路將把倫敦同英格蘭中部、英格蘭西北部及約克郡聯繫起來。: Q) v) C& @4 N; m7 n
貨運[編輯]倫敦的鐵路貨運量已經不如從前,但仍然有大量的貨物由鐵路進出,主要為建築材料和堆填廢物[234]。作為英國鐵路網的重要樞紐之一,倫敦鐵路亦為其他區域運輸大量貨物,例如來自海底隧道和英吉利海峽諸港口的貨櫃,以及送往塞拉菲爾德(英語:Sellafield)進行再處理核廢料[234]4 s0 e1 u! K  W0 k
公共汽車和電車[編輯]
/ Z' o9 G% ~0 _ 紅色雙層巴士是倫敦的象徵之一
8 v- |. E: I3 f1 k, a& t. f, W  P: @" q+ `, x

8 n8 |$ o$ a. F" g) v  Y倫敦的公共汽車網絡(英語:London Buses)為全球最大之一,每日24小時運營,約有8,500輛巴士,超過700條巴士線路和近19,500個巴士車站[235]。2013年,這一網絡的年客運量超過20億,高於倫敦地鐵[235],其年收入達近£8.5億。倫敦亦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輪椅便利交通網[236],自2007年第三季度起視聽廣播開始運作,為視力和聽力障礙者提供更多的便利。紅色雙層公共汽車黑色計程車(英語:Hackney carriage)與倫敦地鐵均舉世聞名[237][238]
) T- i5 b4 J7 D" n- O倫敦具有現代的電車網絡,名為電車連線,以南倫敦的克羅伊登為中心,共有39個車站和四條線路,2013年客運量達2800萬人次[239]。2008年6月起電車連線已完全為倫敦交通局所有,後者計劃在2015年前投資£5400萬以進行維護、革新、升級和提升運量[240]1 v1 J; r2 Q$ ^: m
纜車[編輯]倫敦的首條和唯一一條纜車線路為阿聯航空空中纜車(,於2012年6月投入運營,橫跨泰晤士河將格林尼治半島同城東的皇家碼頭(英語:Royal Docks)連接起來,並已與倫敦的Oyster卡收費系統整合。- I0 I" J/ u- J7 B! R
自行車[編輯]
' N$ _) m7 j% K/ A4 R2 A' `薩瑟克街(英語:Southwark Street)的公共自行車停車點3 p, O# i2 U8 {+ ]3 S  h  i: B

, B# i+ c" J" u' B$ Q% ~( `' m% C( U
; f2 J# l9 e- A( i* j7 z自行車在倫敦日漸成為頗受歡迎的一種交通方式。2010年7月起開始運營的公共自行車項目獲得成功並廣受好評。倫敦自行車運動協會(英語:London Cycling Campaign)(London Cycling Campaign)為更好的自行車服務進行遊說活動[241]( `, f! @3 a0 s
港口和河船[編輯]倫敦港曾為世界第一大港,但如今已僅為英國第二大港,年吞吐量4500萬噸[196]。多數吞吐量事實上經由位於大倫敦界限之外的蒂爾伯里港(英語:Port of Tilbury)。3 G% ^/ I5 f& q/ a% B4 R4 U
倫敦在泰晤士上的河船服務發達,稱泰晤士河快艇(英語:Thames Clippers)(Thames Clippers),每20分鐘由河岸碼頭(英語:Embankment Pier)與北格林尼治碼頭(英語:North Greenwich Pier)出發往來。伍利奇渡船(英語:Woolwich Ferry)(Woolwich Ferry)連接北環路南環路(英語:South Circular Road),年客運量達250萬人次[242]。通勤和旅遊船運在倫敦亦有提供。
; V  f/ I7 j3 Y# c+ v* e公路[編輯]
% V# d0 f) M( e0 i; U( t" j, F格林尼治附近的A102公路(英語:A102 road)。這是少數幾條在內倫敦得以修建的環路(英語:London Ringways)。
: e# l' i& O* e5 F6 g2 G* T+ l: J) _( n) h
1 B; V: [  }7 i8 T% k  k8 g' w
大部分倫敦市中心的行程都由公共運輸承擔,在市郊自駕車則更為普遍。市中心的內環路(英語:London Inner Ring Road)(Inner Ring Road)、市郊的北環路南環路(英語:South Circular Road)(South Circular Road)和外沿的高速公路M25高速公路)環繞全城,並同一系列其他向外輻射的路線交匯,但直接進入內倫敦的高速公路非常少。1960年代曾有計劃在城中建設一套完整的高速公路體系,即環路計劃(英語:London Ringways)(Ringways Plan),但在1970年代初已基本取消。M25高速公路是全世界最長的環狀道路,長121.5英里(195.5公里)[243][244]A1公路(英語:A1 road (Great Britain))與M1高速公路將倫敦同利茲、紐卡斯爾和愛丁堡連接起來。
3 t; u# J3 b8 Q倫敦的交通擁堵狀況十分嚴重,M25高速公路是全國最為繁忙的路段。高峰時期平均的車速僅為10.6 mph(17.1 km/h)[245]
/ U4 n. X- v4 r) t1 F# v% ^0 T2003年,倫敦開始徵收交通擁擠稅以緩解市中心的交通量。在多數時候車主被要求每日上繳£10以在倫敦市中心的指定區域駕駛車輛[246][247]。居住於這一區域內的車主可以較低價格購買季票[248]。倫敦政府最初預計這一舉措將使每日高峰期的地鐵和巴士客運量增加20,000人次,降低道路交通量10%至15%,增加行車速度10%至15%,減少擁堵20%至30%[249]。在此後數年內,周中進入倫敦市中心的平均車輛數量由195,000輛下降至125,000輛,每日車流量降低35%[250]6 v7 Y* C2 K; G" T$ `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發生事故最頻繁的地段在西敏寺特區,共有1597起。而出交通事故最少的地方在倫敦市中心的金融城地段。」。[251]
" p5 i# |/ ^( L1 `/ d8 P% l9 h# O  q7 e7 J教育[編輯]主條目:倫敦教育8 i  h0 p8 J8 @- O1 U# }" `
高等教育[編輯] % ~( ?9 ]- d/ A/ z* m7 v/ V. a
倫敦大學學院的威爾金斯樓
, K3 O7 E% t5 \' p2 d& ]! v. s, |( f0 U

& E( O" E8 S3 V$ @% h/ V, Q. ^ 6 G  C8 y4 o) k% {
倫敦國王學院於1829年由喬治四世威靈頓公爵特許創立,為倫敦大學的建校學院之一。! E- D1 ^9 q$ \6 o- p

1 ?1 D) [) j" P, O* Z
6 Z0 w/ @: g" `( B6 L" `0 h倫敦是高等教育教學和研究的一大中心,共有大學43所,為全歐洲最多[28]。2008/09學年其學生數量近412,000名(占全英國的近17%),其中287,000人為本科生,118,000人則為研究生[252]。同一學年倫敦有近97,150名國際學生,占到全英國國際學生數量的近25%[252]
7 H4 E5 }8 b+ J' I2 r5 B許多全球領先的教育機構都位於倫敦。2014/15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倫敦帝國學院排名並列第二(同劍橋大學並列),倫敦大學學院排列第五,倫敦國王學院排列第十六[253]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被譽為世界領先的社會科學教育及研究機構[254]倫敦商學院被認為是世界領先的商學院之一,2015年其MBA項目在《金融時報》排名中位居第二[255]
5 V. O5 V/ V" m* p- ~聯邦制的倫敦大學共有120,000名學生[256],是全英國規模最大的面授大學[257]。它包括5個大型複合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瑪麗王后學院皇家哈洛威學院城市學院倫敦大學學院,此外還有一系列較小並較為專門性的教育機構,包括伯貝克學院科陶德藝術學院哲學及神學專科學院金匠學院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教育研究院倫敦商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皇家音樂學院中央演講和戲劇學院皇家獸醫學院以及亞非學院[258]。倫敦大學的成員亦有其各自的錄取方式,有一些還頒發自己的學位。; _; S) M# [1 h% J1 R
還有一些位於倫敦的大學不屬於倫敦大學體系,例如布魯內爾大學倫敦帝國學院金士頓大學倫敦都會大學米德爾塞克斯大學東倫敦大學西倫敦大學威斯敏斯特大學(有學生34,000名,為全倫敦最大的單一制大學)[259]倫敦南岸大學倫敦藝術大學(全歐洲最大的藝術、設計、時尚、通訊和表演大學)[260]。此外倫敦還有三所國際大學:攝政大學(英語:Regent's University London)、里奇蒙大學(英語:Richmond, Th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n London)和席勒國際大學(英語:Schiller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g: V# q6 {3 ~7 K; \
, G. k9 _" B: f1 w
皇家音樂學院主建築
2 q* T4 o* x1 i6 K% v5 F5 {/ x* T( I7 B+ z
8 I; n3 i/ J. g+ }$ K
倫敦亦有五所主要的醫學院(英語:United Hospitals):巴茨和倫敦醫學及牙科學院(英語:Barts and The London School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隸屬瑪麗王后學院)、倫敦國王學院醫學院(英語:King's College London School of Medicine)(歐洲最大醫學院)、帝國學院醫學院(英語:Imperial College School of Medicine)、倫敦大學學院醫學院(英語:UCL Medical School)和倫敦大學聖喬治學院,此外還有許多附屬的教學醫院。倫敦還是生物醫學研究的中心,英國的五個醫療科學學術中心有三個位於倫敦:帝國學院保健(英語:Imperial College Healthcare NHS Trust)、國王保健合作夥伴(英語:King's Health Partners)和倫敦大學學院合作夥伴(英語:UCL Partners)(全歐洲最大的此類機構)[261]/ C2 F7 _0 D  I5 O
倫敦還有一定數量的商學院,包括倫敦商業金融學院(英語:Londo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Finance)、卡斯商學院(隸屬倫敦城市大學)、霍特國際商學院ESCP歐洲商學院倫敦歐洲商學院(英語:European Business School London)、帝國學院商學院(英語:Imperi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和倫敦商學院。倫敦亦有多家專門性藝術教育機構,包括倫敦當代藝術學院(英語:London College of Contemporary Arts (LCCA))、現場及紀錄藝術學院(英語:Academy of Live and Recorded Arts)、倫敦當代舞蹈學院(英語:London Contemporary Dance School)、皇家戲劇藝術學院皇家藝術學院皇家音樂學院三一拉邦學院(英語:Trinity Laban Conservatoire of Music and Dance)。
" P- p9 `" A" B6 ?' B9 D9 o& F1 Z初等和中等教育[編輯]大多數倫敦的初等、中等和繼續教育學院都由倫敦各自治市所控制或由國家資助,例如城市和伊斯靈頓學院(英語:City and Islington College)、伊靈、漢默史密斯和西倫敦學院(英語:Ealing, Hammersmith and West London College)、萊頓預科學院(英語:Leyton Sixth Form College)、陶爾哈姆萊茨學院(英語:Tower Hamlets College)和貝夫諾格林學院(英語:Bethnal Green Academy)。倫敦還有一些私立學校,其中有一些歷史悠久且頗具名望,例如倫敦城市公學(英語:City of London School)、哈羅公學聖保羅公學(英語:St Paul's School (London))、大學學院公學(英語:University College School)、海格特公學(英語:Highgate School)和西敏公學$ d- |- E; z3 {1 t+ a* E5 L0 \
文化[編輯]主條目:倫敦文化( G/ ]7 g; L( K4 ?. m
休閒和娛樂[編輯]參見:倫敦每年主要活動列表西區劇院) _$ g& Q+ v- Q. W

* B! I; R+ O5 _5 D皮卡迪利圓環0 X$ V. X3 X; ^8 L3 M; }7 W
/ V! C/ L5 ~2 Q  C& ~3 M+ T6 t

0 b  p! p- f2 n6 t/ W2 i1 f 5 n4 J( P, C5 J" e
位於騎士橋哈洛德百貨公司" _% L9 K1 D& F" j
# |$ ^/ E: w. g6 A
7 ]4 Q; Z' v% f& H  T$ n: m' C
西區是倫敦的娛樂中心,位於威斯敏斯特市內。其中心之一是萊斯特廣場,倫敦及全球電影首映時常在此舉行,而另一中心則為皮卡迪利圓環,大型電子廣告牌遍布其中[262]。倫敦的許多劇院、電影院、酒吧、俱樂部和餐館都在此處,此外還有唐人街(位於蘇活區)以及東側遍布特色商店的科文特花園。倫敦亦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故鄉,他的作品自20世紀末以來基本統治西區劇院的劇目[263]。英國的皇家芭蕾舞團(英語:The Royal Ballet)、英格蘭國家芭蕾舞團(英語:English National Ballet)、皇家歌劇團(英語:The Royal Opera)和英格蘭國家歌劇團(英語:English National Opera)都位於倫敦,在皇家歌劇院倫敦大劇院沙德勒之井劇院(英語:)和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進行演出,並在全國巡演[264]8 m% g$ C; F" }0 C
伊斯靈頓長1英里(1.6公里)的上街由天使區向北延伸,其中的酒吧和餐館數量比英國任何一條街道都多[265]牛津街是全歐洲最繁忙的購物區,全長1英里(1.6公里),是全英國最長的購物街,街中有諸多零售和百貨商店,包括世界聞名的Selfridges旗艦店[266]騎士橋位於西南部,其中的哈洛德百貨公司亦舉世聞名。6 t3 ?2 J$ H) \, ]  i# x: l2 M4 ~

9 W: m1 Z7 Q" G5 P+ i$ t, n) J莎士比亞環球劇場(英語:Shakespeare's Globe)仿造原先的環球劇場,位於泰晤士河南岸
  }) I6 G. K# |9 V
) i5 N& q% p7 M3 W6 O
! s+ N8 ^+ i& ?倫敦亦是薇薇安·魏斯伍德約翰·加利亞諾斯特拉·麥卡特尼莫羅·伯拉尼克(英語:Manolo Blahnik)和周仰傑等設計師的根據地;其著名的藝術和時尚學院使之與巴黎米蘭紐約一併成為國際時尚中心。倫敦多元的人口使其食物亦相當多樣。紅磚巷(英語:Brick Lane)(孟加拉餐館)和唐人街(中國餐館)均是重要的美食去處[267]% l  `2 O+ }3 P# M/ x1 j
倫敦每年有一系列的重要活動(英語:List of annual events in London),最先是新年遊行(英語:New Year's Day Parade)(New Year's Day Parade)和倫敦眼的煙火表演,此後還有世界第二大花街聯歡活動,於每年八月銀行假日舉行的諾丁山嘉年華會。傳統遊行包括十一月的市長巡遊(英語:Lord Mayor's Show)(Lord Mayor's Show),這一活動有數世紀歷史,慶祝每年新任命的倫敦市市長,巡遊經由倫敦城的街道;還有六月的皇家軍隊閱兵式(英語:Trooping the Colour)(Trooping the Colour),由大英國協英國陸軍參演以慶祝英女王壽辰[268]* B" D( [7 i& k9 x+ L% L! J5 ~
文學、電影和電視[編輯]主條目:虛構作品的倫敦電影中的倫敦電視中的倫敦倫敦電視檔案
. b/ R: f6 o# `( _3 Q, @& M
' {9 x, H3 c/ L貝克街福爾摩斯紀念館,路牌號為221B
7 W, _# ]) d2 v+ O
2 W8 U8 Q% C3 t6 R  ^$ P' N
6 k' T, e0 E" e6 |! T5 C 9 |: g7 N& R! G9 L
濟慈故居濟慈在此地寫下了《夜鶯頌(英語:Ode to a Nightingale)》。漢普斯特得村在歷史上一直是倫敦的文學中心之一。
% K. ?# y- X' }, e
) E3 {3 `; b) O3 e1 }
7 X$ l, g2 F- h5 c倫敦是許多文學作品的故事背景地。歷史上倫敦的文學中心為漢普斯特得和(自20世紀初起)布盧姆茨伯里。與倫敦緊密相關的作家有塞繆爾·皮普斯(日記作家,以其對倫敦大火的目擊記載聞名)、查爾斯·狄更斯(筆下的倫敦多霧多雪,時常灰暗,多掃街人和扒手,塑造維多利亞時代早期倫敦的形象並影響重大)和維吉尼亞·伍爾夫(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先鋒)[269]傑弗里·喬叟14世紀末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朝聖者由倫敦出發前往坎特伯雷,具體出發點為薩瑟克塔巴德(英語:The Tabard)客店。威廉·莎士比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於倫敦生活和工作;本·瓊森亦居於此,他的一些作品(如《鍊金士(英語:The Alchemist (play))》)以倫敦為背景[269]丹尼爾·笛福1722年的作品《大疫年日記》虛構記載了1665年倫敦大瘟疫期間的事件[269]。19世紀和20世紀初,倫敦還出現在狄更斯的小說和阿瑟·柯南·道爾夏洛克·福爾摩斯故事集中[269]。受到倫敦重大影響的現代作家包括彼得·阿克羅伊德(英語:Peter Ackroyd)(著有倫敦的「自傳」)以及伊恩·辛克萊爾(英語:Iain Sinclair)(心理地理作品)。8 {. J/ F9 Y) q9 [. ~
倫敦在電影業中亦有重要地位,許多大製作公司位於伊靈(英語:Ealing Studios),而特效後期製作公司則集群於蘇活區Working Title Films的總部位於倫敦[270]。倫敦為許多電影提供背景,包括《霧都孤兒(英語:Oliver Twist (1948 film))》(1948)、《聖誕快樂頌(英語:Scrooge (1951 film))》(1951)、《小飛俠》(1953)、《101忠狗》(1961)、《窈窕淑女》(1964)、《歡樂滿人間》(1964)、《春光乍現》(1966)、《漫長美好的星期五(英語:The Long Good Friday)》(1980)、《諾丁山》(1999)、《真愛至上》(2003)、《V字仇殺隊》(2005)、《理髮師陶德》(2008)和《國王的演講》(2010)等。來自倫敦的著名演員和影人有查理·卓別林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麥可·凱恩海倫·米倫加里·奧德曼克里斯多福·諾蘭裘德·洛湯姆·哈迪凱拉·奈特利丹尼爾·戴-劉易斯等。自2008年起,英國電影學院獎典禮都於皇家歌劇院舉行。倫敦還是電視製作的中心,製作公司包括BBC電視中心噴泉製作室(英語:Fountain Studios)和倫敦製作室。諸多電視節目亦以倫敦為背景,於1985年起由BBC播出的肥皂劇《東區人》廣受歡迎。
0 |+ h+ U7 {- b博物館和美術館[編輯] 1 M8 o* {/ ]! R
大英博物館
3 q1 i* K  n9 i$ W: W4 r; L( j
& {& Y# ?, r. G, U/ K8 H' w0 l1 F% t: c5 p7 o3 a( [: F7 j; c2 P' F+ \
倫敦的博物館(英語:List of museums in London)、美術館和其他藝術機構數量諸多,許多可免費進入,為重要的旅遊景點,亦從事研究工作。最先成立的是位於布盧姆茨伯里大英博物館,於1753年建館,最初收藏文物、自然史標本和國家圖書館,現今已有來自全球各地的700萬件館藏物。1824年國家美術館建立以收藏英國國有的西方繪畫作品,該館現位於特拉法加廣場
+ J4 j( n0 i' v% S3 s% K19世紀下半葉南肯辛頓被開發為文化和科學區「阿爾伯特堡(英語:Albertopolis)」(Albertopolis)。三個重要的國家博物館位於此處,分別為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應用藝術)、自然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國家肖像館建立於1856年,收藏英國歷史人物的畫像,如今館藏人像量居世界之首[271]。英國國家藝術館為泰特不列顛,1897年建立時為國家美術館的一個分支。泰特藝術館亦成為了現代藝術的一大中心;2000年其收藏遷至泰特現代藝術館,位於前班克塞德發電廠(英語:Bankside Power Station)。$ p& s6 m% k* H! @* p, I( D  u
音樂[編輯]
- q6 ?0 X6 f2 O, s7 f- \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辦音樂會和其他音樂活動; y. q8 O- I" P" w+ K$ w
" p" X6 ^& n8 e+ w) S5 L  H! p

2 O/ g, Q0 K- ~) ?* [倫敦是世界古典音樂流行音樂中心之一,亦是許多音樂企業的總部所在地,如百代唱片華納音樂集團,還是無數樂團、音樂家和音樂行業人士的根據地。倫敦有許多管弦樂團和音樂廳,如巴比肯藝術中心倫敦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合唱團(英語:London Symphony Chorus)的所在地)、卡杜甘音樂廳(英語:Cadogan Hall)(皇家愛樂樂團)和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逍遙音樂會[264]。倫敦的兩大歌劇院分別為皇家歌劇院倫敦大劇院[264]。英國最大的管風琴便位於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而其他重要的樂器則位於主教座堂和其他教堂鍾。倫敦還有多家音樂學院,包括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皇家音樂學院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三一音樂學院(英語:Trinity Laban Conservatoire of Music and Dance)。
& m/ {! R' V- a) T" j$ U! }; }
0 N/ q7 r+ d) M( j% Z  J, A( e; ?) s 威斯敏斯特市聖約翰伍德阿比路(英語:Abbey Road (street))3號阿比路錄音室
" ~% x1 y+ x$ O; s# ^2 w! q" n/ W% e7 j, {0 i' X% t3 e# P5 C3 }

. Q) C/ h, E7 I$ i0 L5 z1 ^倫敦亦有許多搖滾或流行音樂會的會場,包括伯爵宮溫布利體育館O2體育館這樣的大型場館,以及布里克斯頓學院(英語:Brixton Academy)、漢默史密斯阿波羅劇場(英語:Hammersmith Apollo)和牧人布希帝國劇場(英語:Shepherd's Bush Empire)這樣的中型場地[264]。包括無線音樂節(英語:Wireless Festival)在內的多個音樂節於倫敦舉辦。倫敦還是首家硬石餐廳的所在地,披頭士樂隊阿比路錄音室錄製許多其經典作品。1960年代、1970年代和1980年代,包括艾爾頓·約翰平克·弗洛伊德大衛·鮑伊皇后樂隊奇想樂團滾石樂隊誰人樂隊埃里克·克萊普頓齊柏林飛艇小臉樂隊(英語:Small Faces)、鐵娘子樂隊佛利伍麥克艾維斯·卡斯提洛凱特·斯蒂文斯(英語:Cat Stevens)、警察樂隊治療樂隊瘋狂樂隊(英語:Madness (band))、The Jam達斯蒂·斯普林菲爾德菲爾·柯林斯羅德·斯圖爾特莎黛樂隊(英語:Sade (band))由倫敦獲取其音樂創作的靈感[272]
8 L2 K' }. Y+ H倫敦在朋克搖滾的發展史上地位極其重要[273]性手槍衝撞樂隊[272]薇薇安·魏斯伍德都出道於此。近幾十年由倫敦發跡的音樂人還有喬治·麥可凱特·布希席爾蘇克西女妖(英語: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Bush(英語:Bush (band))、辣妹合唱團傑米羅奎爾布勒超凡樂團街頭霸王蒙福之子樂隊酷玩樂隊艾米·懷恩豪斯阿黛爾[274][275][276]。倫敦還是城市音樂的中心之一。英國車庫(英語:UK garage)、鼓打貝斯迴響貝斯污垢音樂(英語:grime (music))在嘻哈雷鬼音樂等外來風格及本地鼓打貝斯的影響之下在倫敦產生。黑人音樂台BBC廣播1Xtra(英語:BBC Radio 1Xtra)建立起來以支持本地和本國的城市音樂。, c7 ?. G. h( o1 u4 Z  K6 D
娛樂[編輯]公園及露天場所[編輯]主條目:倫敦公園及露天場所倫敦御苑0 }+ Y& t+ a# j0 q1 \
參見:大倫敦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列表大倫敦地方自然保護區列表3 w1 Y7 D7 i8 Q) O. Q2 K
' E. s8 Y+ t  n% ?' ?
鳥瞰海德公園
$ g; B- f! u# r- W) a8 q6 Z/ T9 ]* l0 [  C1 n
8 ~8 r: O# a" C5 l5 c& f
聖詹姆士公園湖景,遠處為倫敦眼' _7 p# I" z8 c0 G! R8 i

) c# O9 g2 L8 g4 i: G7 `2 ?2 Y8 V6 \8 h

! [7 h' \- o# b& M- j+ z倫敦中部地區最大的公園為八個皇家公園之三,分別為海德公園,其西側的肯辛頓花園和北部的攝政公園[277]。海德公園的體育活動頗受歡迎,並時常舉辦露天音樂會。攝政公園中有世界最古老的科研動物園倫敦動物園,鄰近杜莎夫人蠟像館[278][279]櫻草花山位於攝政公園北部,高256英尺(78公尺)[280],是遠眺倫敦天際線的好去處。6 L" G1 A' m' _1 o9 A
海德公園附近還有兩個較小的皇家公園:綠園聖詹姆士公園[281]。市中心之外則是一些規模較大的公園,包括其他幾個皇家公園:東南的格林尼治公園[282]和西南的灌木公園里奇蒙公園(規模最大)[283][284]漢普敦宮公園(英語:Hampton Court Park)亦為皇家公園,但因其中有一宮殿,因此歸歷史皇家宮殿組織(英語:Historic Royal Palaces)管理,其他八個皇家公園則非如此[285]
) Y* l; k9 h/ ?) d' [里奇蒙公園附近的邱園所收藏的植物數目居世界之首。2003年,邱園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286]。倫敦還有一些公園由各自治市管轄,如東區維多利亞公園和中部的巴特錫公園。此外還有一些非官方、半自然的露天場所,如北倫敦占地面積達320公頃(790英畝)的漢普斯特德荒野[287]和東部占地面積達2,476公頃(6,120英畝)的艾坪森林[288]。這兩個區域都由倫敦市法團負責管轄[289][290]。漢普斯特德荒野中包括肯伍德府,曾為鄉村別墅,今為頗受歡迎的夏季去處,湖邊時常舉辦古典音樂會,每個周末吸引大量喜愛音樂、風景和煙火的人前來駐足[291]。艾坪森林為山地自行車、徒步、騎馬、高爾夫、垂釣及定向越野等戶外活動的理想去處[292]' F) K9 z7 ~) L) Q8 m4 ?
步行[編輯] 0 N+ A8 K  R: d$ r& I0 N5 n
薩頓區旺德爾徑(英語:Wandle Trail)途中的卡肖爾頓
* S. I# e3 _8 _. {2 ~5 u+ E# C: ^; W: _9 f; P  w6 d
/ n" \: J0 \" o; l
步行是一項在倫敦頗受歡迎的娛樂活動(英語:Walking in London)。適宜步行的區域包括溫布頓公地、艾坪森林、漢普敦宮公園、漢普斯特德荒野、八個皇家公園、運河河畔及已廢棄的鐵軌[293]。近年運河和河流邊的步行條件得到一定的改善,這包括28英里(45公里)位於大倫敦內的泰晤士步道(英語:Thames Path),以及位於南倫敦泰晤士河支流旺德爾河(英語:River Wandle)河畔,全長12英里(19公里)的旺德爾徑(英語:Wandle Trail[294]。其他長途徒步線路將不同的綠地聯繫到一起,例如首都環步道(英語:Capital Ring)、綠鏈步道(英語:South East London Green Chain)、外倫敦環市步道(英語:London Outer Orbital Path)、禧年步道(英語:Jubilee Walkway)、利河河谷步道(英語:Lea Valley Walk)和威爾斯王妃黛安娜紀念步道(英語:Diana, Princess of Wales Memorial Walk[295]1 R8 ^+ S# E7 g, v. n# }
體育[編輯]主條目:倫敦體育& v$ k. Q+ d% R, A( P$ h
倫敦曾三次舉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908年1948年2012年[296][297]。2005年7月,在被選定為2012年奧運會和殘奧會舉辦地之後,倫敦成為史上第一個三次舉辦現代奧運會的城市[29]。此外,倫敦還曾於1934年(英語:1934 British Empire Games)舉辦大英帝國運動會[298]。2017年倫敦將舉辦世界田徑錦標賽[299]
6 c. F) J' Y5 d( j8 l2 s倫敦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足球,在英格蘭足球聯賽中共有十四家俱樂部,而在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中有五家俱樂部:阿森納切爾西水晶宮托特納姆熱刺西漢姆聯[300]。2012年5月,切爾西成為首家奪得歐洲冠軍聯賽錦標的倫敦俱樂部。: @  h3 _1 e  v( Y) h) C) g
自1924年起,原先的溫布利球場便是英格蘭國家足球隊的主場。這一球場舉辦1966年世界盃足球賽決賽,在這場比賽中英格蘭擊敗西德;還曾舉辦英格蘭足總杯決賽(英語:FA Cup Final)及聯盟式橄欖球挑戰杯(英語:Challenge Cup)決賽[301]。新溫布利球場的職能與其前身相同,可容納90,000名觀眾[302]. x0 U7 F! X2 z  w1 Z& G
有五支英格蘭橄欖球超級聯賽(英語:English Premiership (rugby union))球隊位於倫敦,分別為倫敦愛爾蘭人(英語:London Irish)、薩拉森人(英語:Saracens F.C.)、黃蜂(英語:Wasps RFC)、倫敦威爾斯人(英語:London Welsh RFC)及小丑(英語:Harlequin F.C.),雖然目前只有薩拉森人和小丑在大倫敦地區進行主場比賽[303]倫敦蘇格蘭人(英語:London Scottish F.C.)參加英格蘭橄欖球冠軍聯賽(英語:RFU Championship)。其他橄欖球俱樂部還有里奇蒙橄欖球俱樂部(英語:Richmond F.C.)、羅斯林公園橄欖球俱樂部(英語:Rosslyn Park F.C.)、西科姆公園橄欖球俱樂部(英語:Westcombe Park Rugby Football Club)和布萊克希斯橄欖球俱樂部(英語:Blackheath F.C.)。特維克納姆體育場位於西南倫敦,是英格蘭國家橄欖球隊的主場,在新南看台完工後目前可容納82,000名觀眾[304]
! [! A; {0 o0 E& ^- {; T聯盟式橄欖球在英格蘭北部更受歡迎,但在倫敦亦有兩家俱樂部:第二級聯盟式橄欖球冠軍聯賽(英語:League 1 (rugby league))的倫敦野馬(英語:London Broncos),於埃奇威爾蜂巢體育場(英語:The Hive Stadium)進行主場比賽;第三級聯盟式橄欖球一級聯賽(英語:League 1 (rugby league))的倫敦獅威(英語:London Skolars),在哈林蓋區伍德格林進行主場比賽。此外位於倫敦以北赫默爾亨普斯特德赫默爾雄鹿(英語:Hemel Stags)亦參加一級聯賽的比賽。
! g1 H' }8 v3 c8 ?1 Q: S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是倫敦最著名的年度體育賽事之一,於西南市郊溫布爾登全英俱樂部舉辦[305]。這一賽事於每年六月底至七月初舉行,是全世界最為古老的網球錦標賽,亦被認為是最具名望的網球賽事[306][307][308]6 L6 n, V1 p) w% R7 F  X
倫敦的板球運動在兩塊板球對抗賽場地上舉行:聖約翰伍德羅德板球場米德爾塞克斯郡板球俱樂部(英語:Middlesex County Cricket Club)的主場)[309]肯寧頓(英語:Kennington)的橢圓體育場薩里郡板球俱樂部(英語:Surrey County Cricket Club)的主場)[310]。羅德板球場曾四次舉辦板球世界盃決賽。
( q! R: F, E6 `( w- e( @其他重要體育活動還包括一年一度的倫敦馬拉松,參賽者近35,000人,市內賽道全長26.2英里(42.2公里)[311];此外還有於泰晤士河帕特尼摩特雷克河段上舉行的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312]
% k/ b4 f4 s7 U( R6 M參見[編輯]注釋[編輯]
  • ^ 倫敦市長與倫敦市市長非同一概念;後者為倫敦市法團領導者,即倫敦城的管轄者。
  • ^ 由於對城市界限的定義、人口的規模、匯率的變化及產出的計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區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別。倫敦和巴黎在總經濟產出方面大致規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計對於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麥肯錫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報告估計倫敦全市2010年的GDP為US$7,518億,巴黎則為$7,642億,由此兩市分別為第六和第五。普華永道2009年11月發布的報告稱,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2008年倫敦的GDP為US$5,650億,巴黎則為US$5,640億,分別為第五和第六。麥肯錫的研究中倫敦人口為1,490萬,巴黎則為1,180萬,而普華永道的研究中倫敦人口為859萬,巴黎992萬
  • ^ 根據歐洲統計局數據,倫敦的大城市區(組合城市及高人口區域)為歐洲最大。基於城區行政界限內的人口排名將倫敦排在第一位。然而法國阿維尼翁大學則稱,當整個都市區及其內陸地區被計算在內時,巴黎為最大城市
  • ^ 大倫敦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城市」,即由君主授予其城市地位
  • ^ 根據《柯林斯英語詞典》對「政府所在地」(the seat of government)的定義[108],由於英格蘭沒有自己的政府,因此倫敦不是英格蘭的首都。根據《牛津英文參考詞典》對「最重要城鎮」(the most important town)的定義[109]和其他機構的定義[
    : j$ F$ g$ P  w8 E7 `+ _* P

- [/ c3 j2 {- J7 E6 _8 H+ o
# p' Y5 V& y$ \  ^5 V
收藏收藏 贊贊(1)
把本文推薦給朋友或其他網站上,每次被點擊增加您在本站積分︰1宣傳

本帖點贊的會員︰

桃妖视频站,海量在线视频任你播
累計簽到:709 天
連續簽到:1 天
沙发
發表於 2017-12-14 12:00:12 | 只看該作者
VIP精品區,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輕松賺金幣
加入VIP,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超級棒
偶像^^小生一直都在關注你的原創!小生對你之仰慕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累計簽到:44 天
連續簽到:2 天
板凳
發表於 2019-12-8 21:19:36 | 只看該作者
VIP精品區,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輕松賺金幣
加入VIP,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超級棒
偶像^^小生一直都在關注你的原創!小生對你之仰慕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累計簽到:57 天
連續簽到:4 天
地板
發表於 2020-4-9 21:04:00 |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累計簽到:43 天
連續簽到:1 天
5#
發表於 2020-4-15 00:43:31 | 只看該作者
VIP精品區,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輕松賺金幣
加入VIP,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超級棒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累計簽到:19 天
連續簽到:1 天
6#
發表於 2020-4-16 10:32:15 |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累計簽到:7 天
連續簽到:7 天
7#
發表於 2021-11-16 21:08:21 | 只看該作者
VIP精品區,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輕松賺金幣
加入VIP,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超級棒
偶像^^小生一直都在關注你的原創!小生對你之仰慕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累計簽到:2104 天
連續簽到:68 天
8#
發表於 2021-11-30 10:54:58 | 只看該作者
辛苦了版主,謝謝您無私分享
累計簽到:446 天
連續簽到:2 天
9#
發表於 2022-4-1 11:32:14 | 只看該作者
感謝大大的辛勞分享!我會繼續在WK關注大大的文章!
累計簽到:658 天
連續簽到:1 天
10#
發表於 2022-4-4 01:01:39 | 只看該作者
很讚的文章,謝謝咯!相信WK因為有你而更加精彩!

回復樓主 親!! 下午好,中午養足了精神嗎?讓我們一起渡過下午茶時間,WK有您更精彩!

 分享同時學會感恩,一句感謝的話語,就是最大的支持!  歡迎交流討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c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言論的方式運作,WK論壇對所有言論的真實性、立場及版權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言論只代表發佈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務必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言論」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言論,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內容出現「真實性、立場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論壇有權刪除任何言論(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SiteMap[網站地圖]

發表新帖 返回頂部